讓“地心引力課堂”使核心素養落地
發布時間:2019-03-21 責任編輯:管理員 點擊次數:1311
讓“地心引力課堂”使核心素養落地
撰稿:聶雪霽(初中地理教師)
在教育領域最近有個詞有點火,那就是“核心素養”,第一次聽到這個詞是兩年前在楓葉
的課程質量標準上,后來在多個場合又多次聽到,上次再次聽到是在天津泰達楓葉十周年校慶上。
如何尋找核心素養落地的力量?作為一名地理老師在腦海里首先想到的一個詞就是地心引力,地心引力是讓所有物體最后落地的真正力量,世間萬物皆是如此。對于教育教學而言,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重點在課堂,所以就有了我今天給大家交流的主題——讓“地心引力課堂”使核心素養落地。
接下來我們會很自然的去想那什么樣的課堂是“地心引力課堂”呢?是真正吸引人的課堂呢?下面我將從六個方面并結合案例的形式來談談我的認識。
一、有內容的支撐
進入互聯網的時代,人人都在談轉型,教育也是如此,尤其是教學形式上的改革,新穎和趣味性的教學方式正在取代傳統講授式的教學方式,這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率,活躍了課堂氛圍。這也隨之帶了一系列的問題,就是為了迎合追求活躍而熱鬧的課堂形式而丟失了課堂原本該有的精華內容。這就從一個極端原來的只注重內容的傳授走上了另外一個極端就是只注重形式的呈現。我們要思考熱鬧后留下了什么?在我看來創新式的教學方式是符合時代發展的需求和規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要互相匹配,形式中要有內容,內容上要有形式,才能讓教學內容不再空中飄實現真正落地。做一個無關教學的比方,無論是用微信寫情書,還是用鵝毛筆寫情書,真正打動我的還是內容,萬變的形式下內容為王就是不變的規律。
二、有清晰的知識脈絡
我相信在座的老師們包括我自己在內很有感觸的就是現在學生知道的相較于我們讀書的那個時代而言多太多,尤其是我們文綜學科,很多課堂里講的東西學生都知道,教學變得不再那么容易,那到底該教什么?怎么去教?成了我們教師需要去思考的問題。前面我們說到當今是一個互聯網的時代,這讓我們知識獲取的渠道越來越多也越來越便捷。同時這也是一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爸R大爆炸”意味著我們在日常中獲取的知識很多都是碎片式的,就像我們喜歡去看一篇篇微信推文,卻很難再靜心去看一本完整的書,“大爆炸”的時代將信息以大量和快速的形式不斷呈現,在有限的時間我們只能去獲取那些所謂的重要的東西,所以獲取的這些信息都已碎片化的形式存于腦海。作為老師課堂上的學習要做的就是引導學生把這些碎片化的東西呈現出來,并將知識有效聯系起來形成知識脈絡和知識體系。
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對教材的教學內容進行整合,重新構建知識體系。具體操作就是以重點知識為核心,與關聯不大的舍棄,加入新的能更好融入到課堂主線上來的知識,并將知識之間的關系通過核心問題重新串聯起來。目的就是要讓知識不再像一盤散沙,以極簡而清晰的方式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讓一堂課形成一條清晰的知識脈絡體系,讓學生所了解和掌握的信息在課堂上重新有機聯系起來。
七年級在講到獨特的極地環境時,我是這樣來設計我的教學內容的。主線就是通過展示極地動物,了解動物的毛發特征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引出主題獨特的極地環境。根據給出的閱讀材料小組討論歸納出極地環境的獨特之處,以其中冰雪和冰川作為學習重點以此了解極地的環境問題,再通過漂浮的冰川現象和泰坦尼克號事件導出極地冰川融化和漂移這一極地環境問題進而引出全球氣候變暖。小組繼續深究了解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和帶來的影響。接著給出大氣保溫效應的原理圖,分析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是如何致使地球溫度增高的?最后反思總結,通過極地冰川消融和全球溫室效應,能否重新認識極地環境與人類活動之間的關系呢?
在我看來這種“線型”的課堂模式,不僅可以讓學生建立知識脈絡更重要的是引領孩子們一步步深入思考,而不是淺層認識。
三、有深度的探究
我們很多老師都普遍有這樣一個認知,就是什么都想在課堂里講,好像只有講的全面才能讓學生收獲更多的知識,其結果是知識太過零碎。面面俱到的課堂一定不是探究型的課堂,所以一定要有取舍。想要在45鐘內廣撒網必定抵達不了水域的深處,所以廣度是以犧牲深度為代價的。我的觀點是,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沒必要面面俱到,圍繞課題抓住重點展開分析和探究,就一定能夠觸及知識的深處。對于深度和廣度我們不必糾結,可以這么理解,深度即廣度,有深度的課堂,知識的廣度其實也體現出來了。我們在課堂上減少知識橫向上的維度的同時就增加了知識縱向上的深度,不否認知識的容量上并不亞于橫向上維度的普及,但完全是兩種不同的呈現方式,努力觸及問題的根部從深度上拓展才能實現課堂的學術可探究性。
四、有學科思維的訓練
白巖松的《白說》里有這樣一段話,說只有思考從未停止,今人雖有百度、谷歌,獲取資訊與知識極其容易,但有識無智,只有知識卻少有智慧,古人獲取知識不易,但多智少識。所以我覺得學習本身除了知識的獲取外,更重要的是學會如何去思考。每一門學科都有它獨特的思維方式,不同思維方式的培養能讓學生從多角度去認識問題,通過多維思考掌握自我獲取認知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比如中日之間釣魚島爭端,我們可以從歷史角度去了解產生這一問題的由來,可以從政治外交上去了解事情經過,還可以從地理的海域劃分角度去認識這個問題。在八年級疆域談到我國的領土問題時,要讓學生明確一個國家的領土不僅包括領陸還包括領海和領空,領海涉及到海域的劃分問題,結合中國的國情拋出了中日之間的釣魚島事件,這就需要學生結合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領?;€去思考釣魚島的歸屬問題。學會運用學科思維去認識事物和思考問題是我們老師在課堂里需要培養學生的一種能力。我覺得這種能力是受益終生的,就像我現在出門旅行,對于一個地方的傳統民居建筑,特色飲食文化,人文風情風貌等我總會不自覺的想想這與它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正所謂“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這種思維早已形成模式。
對于釣魚島問題無論在我們綜合學科的哪個課堂里都可以從三個角度去認識,努力去構建多元的課堂還需要我們打破學科界限,具備跨學科整合信息的思維。
五、有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引領
在我們各位都還是學生時代時我們聽過和上過不計其數的課,哪些課我們還記得?記得的又是什么?我們不妨可以好好回想一下。在我們有印象的課中老師講的內容很多都已遺忘,留下的并還有記憶的就是我身處那節課中給我帶來的感受,那種感受成為我的記憶永遠不忘,而那種感受則來自于那節課所授內容對我情感的觸碰。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三維目標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引領,但卻往往被我們所忽略。
在七年級東南亞的學習中講到了紅猩猩和方便面的故事,這兩個看似毫無關系的事物卻因為棕櫚樹和熱帶雨林的關系聯系了起來,棕櫚樹所產的棕櫚油因為產油量大,被稱為“世界油王”,因此被廣泛用于方便面等油炸食品之中,而東南亞地處熱帶,生長著大片的熱帶雨林,在利潤的驅動下,為了擴大棕櫚園的種植面積而砍伐了大量的熱帶雨林為代價,而紅猩猩自此就慢慢失去他們的生存空間和領地,這就是紅猩猩和方便面的故事。以此為切入點,請學生思考,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棕櫚樹經濟價值更大一些,熱帶雨林生態效益更大一些,對此我們現實社會中還存在哪些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以此犧牲生物和生態環境為代價的案例呢?學生分享了很多,有非洲大象和犀牛角的案例,活熊取膽的案例,抹香鯨和魚翅的案例,鱷魚皮和貂絨等等,學生在分享的時候一定是有情感上的共鳴的。最后拋出了一個問題給學生思考,是先有買還是先有賣呢?學生中產生了很大的意見分歧的,不管是先有買還是先有賣,但分歧中不難看出,買是占主導地位的,所以才有了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買是在前面的。以此引領學生建立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意識。
在我看來知識與技能就像“干貨”,能讓“干貨”鮮活起來的是水,而情感的注入就像是水,它會滋潤我們課堂,讓學習變得有營養實現真正扎根,情感是可以讓人扎根的東西。
六、有學科視角
有一句話是這么說的,站的更高才能看的更遠,我覺得教學也是如此。我們每一門學科的老師首先自己都要清楚本學科的定位,通過這一學科的學習最終要達到什么目的?要讓學生收獲什么?當我們能夠站在學科的高視角去思考一節課的內容時,我們看到的可能更廣,學生收獲的可能更多。就像是鷹想要獲取獵物時,總會讓自己飛得更高,看到的范圍夠廣發現獵物的概率才能更高。
以我的地理學科為例,地理學習歸根到底講的就是人與自然環境或是說人與地球之間關系,在能意識到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后去努力尋求解決的辦法,最終目的是尋求更好的生存環境和維持我們人類健康和可持續的發展。任何事情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人,講文化現象是講人,講經濟發展是講人,而講自然環境最終還是要落實到人。站在這個角度在地理學習中我們要能夠把握住當前和未來我們人類面臨的挑戰性問題,如資源枯竭問題、環境暖化問題、人口壓力問題、城市過快發展帶來的城市病問題,自然災害頻發的問題、物種快速滅絕的問題、傳統特色文化慢慢消失的問題,人文差異引發的矛盾沖突問題等等。只有抓住和把握住這些問題,才能引發學生的思考和探究,才有可能激發我們楓葉的孩子在未來世界去參與和解決這些我們面臨的挑戰,我們要做的就是他們還在孩童時期就不斷的去影響和引導他們。
一個人的核心素養是什么?是學會創新也懂得去務實,是能夠汲取知識也學會自我思考,是了解世界的差異也有正確的價值取向,是自我不斷成長的同時也能學會懂得去擔當。所以我從以上六個方面內容的支撐,清晰的知識脈絡,深度的探究,學科思維的訓練,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引領和有學科視角對我認為的“地心引力課堂”做出的解釋和認識。我希望這樣的課堂不斷牽引著我也牽引著學生不再找不著方向能夠腳踏實地的走好腳下的每一步,讓核心素養實現真正落地。